三甲医院的档案管理
加强三甲医院的档案管理
医院在临床科研、理论教学、基础建设和行政管理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图片及影像等资料共同构成了医院档案,它既是医院工作的真实记录,也是医院发展的宝贵财富。医院档案能够为临床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理论教学工作提供生动素材、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重要参考、为形成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翔实的医疗资料。
然而,目前部分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档案管理在整个医院管理中还处于弱势地位,医院档案的作用也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工作难点
1. 管理意识不强,工作较为被动
在山东省2014年印发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与评审细则》中,人力资源管理、信息与图书管理、财务与价格管理、医德医风管理、后勤保障管理、医学装备管理、院务公开管理等都已经被纳入到了第六章医院管理的范围,而档案管理却尚未得到医院领导和医务人员的真正重视。
此外,由于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范围较为局限,很难在宏观上把握医院各个科室的工作现状及发展动向,加之一些档案管理人员工作较为被动,不积极参与医院档案管理,不及时制定归档计划,从而造成了档案资料的大量流失。
2. 管理机构不统一,业务培训不系统
医院档案大部分由医院办公室下设的综合档案室负责管理,管理范围包括文书档案、科研档案、会计档案、基建档案等。另外,病历档案由病案室管理、人事档案由人事科管理、设备档案由设备科管理、病理切片等档案由各个业务科室自行管理,医院档案呈现出了多科室管理的格局,没有统一的机构负责管理,这就使档案资料流失的情况时有发生。
此外,医院本身实行轮岗制,各科室的兼职档案管理人员调动频繁,且业务培训没有纳入医院继续教育计划,档案管理人员往往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开展管理工作,这也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埋下了隐患。
3. 管理范围不明确,信息化服务不全面
医院档案管理不能针对医院的机构编制、新增业务、创新项目、交流活动等进行适当调整,导致档案的归档范围和整理标准无法跟上医院发展的节奏。由于医院档案的管理范围不明确,造成一些重要的档案资料还滞留在原科室或当事人的手中。再者,只注重档案基础业务,不对馆藏档案进行编研,导致档案利用率低,未能发挥出档案为医疗事业和人民群众服务的功能。
此外,为了随时存取、随时调阅,很多医院都开始了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探索。不可否认,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扩大了档案资料的使用范围,提高了档案资料的利用频率。
解决对策
1. 制定管理标准,提高管理意识
医院档案主管部门应该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制定出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档案管理标准,并要求将档案管理纳入相关文件的条款之中,使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与医院业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
2. 加强人才培养,巩固队伍建设
目前医院档案管理工作需要既精通档案业务知识,又了解医疗卫生常识,还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医院档案管理部门必须提高现有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并且要将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纳入医院继续教育的计划中,建立档案管理人才梯队,通过专业培训、知识更新和进修学习等方式提能,提高医院档案管理水平。
3. 建立科学体系,形成管理模式
建立综合档案馆,将医院各科室不同载体的档案进行统一管理,制定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明确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的义务和职责,并对专职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在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的指导下制定独立的工作计划,在每周或每月的固定时间进行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档案收集、分类、整理的方法,切实提高入馆档案的质量。
4. 创新管理方法,紧跟医院发展
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除了常规的医院管理和医疗服务工作外,还开展有大量的社会服务专题活动,如抗击非典等公共危机事件专题、重大灾难事故救治专题、对内对外学术交流专题等。针对这些专题活动的开展,档案管理人员要及时制定归档计划和整理标准,及时调整归档范围和分类标准,使档案能够真实反映医院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社会公益项目的工作情况。
5. 开发信息资源,满足工作需要
病例档案是医务人员在对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产生的,它既是医院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科研的基础资料。病例档案的质量直接反映医院医疗的水平,且对于防范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6. 加大管理投入,实现资源共享
完善医院局域网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档案管理标准,强化电子技术保障,重点培养精通档案业务知识、了解医疗卫生常识、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努力让医务人员能够共享医疗信息,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快速查阅个人的身体健康信息,促进医院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从而提高医院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自
《中国档案》2017年7月刊
《加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档案管理》
- 上一篇:没有啦
- 下一篇: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数字档案室建设实践 2017/11/17